邊銷茶就是銷往邊區(qū)之茶,古時的邊區(qū)指現在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是相對于中原王朝的漢民族地區(qū)與西北、西南及北部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一個區(qū)域性概念。歷史上“邊銷茶”系由政府控制用于與邊疆少數民族交換馬匹之茶,又稱“官茶”。
邊銷茶的品種很多,主要品種有湖南的茯磚、黑磚、花磚;湖北的青磚、米磚;四川的康磚、金尖;云南的緊茶等。
由于歷史的原因,各民族所飲用的邊銷茶品種也不同。茯磚、黑磚、花磚、米磚主要是供應到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康磚和金尖主要是供應到西藏和青海;青磚茶主要供應到內蒙;云南的緊茶主要供應給云南本省,部分供應到西藏和四川。
“邊銷茶”一直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日常生活飲品,有千年的飲用歷史。這一飲用習慣至今未曾改變。
因為西北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牧區(qū),高原、缺水、無蔬菜,以肉食為主,牧民以搗碎的磚茶兌奶熬制成奶茶飲用,可以去膻化食、補充水分和維生素等,因此,在牧區(qū)有“寧可三日無飯,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圖 I 歐燕生攝
西北地區(qū)因氣候原因不宜種茶,他們只能通過朝貢、貿易向中原地區(qū)取得“歲賜”茶葉和買茶;
另一方面,西北高寒草原盛產良馬,而馬作為征戰(zhàn)和運載的絕好工具,一直是中原王朝征發(fā)購求的對象。
茶馬兩相需求,其交換流通便應運而生,而且很快成為漢民族同游牧民族之間經濟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原王朝統(tǒng)治邊區(qū)的手段,自唐至清,維持千年之久。
茶馬交易,最初見于唐代,但未成定制。直至宋初,內地向邊疆少數民族購買馬匹,主要還是用銅錢。但是,這些地區(qū)的牧民則將賣馬的銅錢用來鑄造兵器。
因此,宋朝政府從國家安全和貨幣尊嚴考慮,在太平興國八年,正式禁止以銅錢買馬,改用布帛、茶葉、藥材等來進行物物交換。
正因為茶與國家政治經濟有著特殊重要的關系,政府便設立了“茶馬司”,“茶馬司”的職責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p>
茶馬交易制度歷史千年,興于唐、盛于宋、歇于元、嚴于明、衰于清。清代康熙年間,隨著國家邊境的確立和戰(zhàn)事的減少,政府對馬匹的需求不如往日迫切。
于是“罷中馬之制,令商納稅銀”,并削減茶馬司,只留下西寧、莊浪、甘州三茶馬司,蘭州一躍成為全國茶馬集散地,乃西北茶馬互市的中心。
1735年,清王朝裁撤茶馬司,改征茶封稅,至此,由唐朝興起,延續(xù)一千多年的西北茶馬貿易制度宣告結束。
“罷中馬之制”后,西北地區(qū)逐步形成了西安及周邊涇陽、咸陽為中心的邊茶加工集散地。甘肅蘭州為經營銷售市場,東柜是山西、陜西商人,西柜則由甘肅回民茶商為主。此時,銷售的茶以緊壓茶——茯磚為主。
圖 I 彭建清
四川是我國邊銷茶生產最早的產區(qū),其發(fā)源地應在四川雅安,四川邊銷茶自唐朝即與吐蕃商定在赤嶺(今青海湖東岸的日月山)、甘松嶺(四川松蕃)建立茶馬交易市場。
自明始,湖南黑茶取代漢川茶運銷西北后,四川邊茶主銷西藏。清朝,四川邊茶貿易一方面按官茶路線,沿白龍江河谷而上,翻越秦嶺西段和岷山、到達秦州(天水),運往西寧、洮州、莊浪、河州、甘州等茶馬司,一方面通過藏彝孔道的民間貿易方式運銷藏、羌、彝、回等少數民族地區(qū)。
云南古代因山高路遠,遠離中央政府,雖然在唐代就與西番有茶葉的民間貿易,但一直未曾納入中原王朝的茶馬交易之列。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應達賴喇嘛要求在云南永勝開設茶馬互易市場。自此,云南邊茶主銷西藏的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的藏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央政府一直把邊銷茶的供應作為一項民族政策。1953年,西北各省陸續(xù)成立了國營中國茶葉公司各省區(qū)分公司,茶葉與糧食、棉花一樣,被納入計劃經濟范疇。
1984年后,國家放開茶葉市場計劃管理,但邊銷茶還一直按照特殊商品執(zhí)行計劃。并對邊銷茶的生產經營實行補貼,給予減免稅收和國家貯備的政策,以確保這一特殊商品的供應,實現民族安定。
來源:普洱雜志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