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山一二三產融合發(fā)展  勐海普洱茶歷史文化概述
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古茶山一二三產融合發(fā)展 勐海普洱茶歷史文化概述

勐海種茶、制茶、用茶歷史悠久,始于西漢、興于唐宋、盛于清民。據《史記·大宛列傳》載:“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然聞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而蜀賈奸出物者或至焉。”據晉·常璩撰《華陽國表·南中志》載:“永昌郡內有穿胸、儋耳種、閩越濮、鳩僚、閩濮、票越、裸濮、身毒之民。”據《西雙版納州志》載:“東漢永平十二年(69),置永昌郡,西雙版納境域屬之?!币虼耍潞_@片土地自古以來就是祖國神圣領土的一部分。


從晉朝到唐朝,中央政府一直未在云南地區(qū)設治,這一時期巴蜀及江南茶業(yè)已發(fā)生從生曬羹飲到蒸清餅茶的飛躍發(fā)展,然普洱茶區(qū)卻因缺乏與中國主流茶文化的交流而停滯不前。唐朝,蒙舍蠻皮氏打敗唐軍在云南建立起獨立的南詔王國后,唐使樊綽出使南詔,在《蠻書》中載道:“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碧?、宋時期,普洱茶區(qū)屬云南王國的銀生府管轄,普洱茶則在“隔離于世”的環(huán)境中緩慢發(fā)展。

明朝時期,逐步在云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和實施屯兵制,大批漢人遷居云南,加強中原文化在云南的滲透與傳播,推動云南茶葉向團餅茶發(fā)展。但由于云南大葉種茶內含豐富,滋味苦澀濃強,并未受到明朝時期中央政府的重視,仍處于自由發(fā)展時期。

雍正七年(1729),云南總督鄂爾泰在普洱茶區(qū)建立貢茶場,并驅逐新舊商民,設總茶店以壟其利權,加之官茶擾民,導致茶山荒蕪。雍正十二年(1734),針對普洱茶區(qū)發(fā)布“禁壓買官茶告諭”和“再禁辦茶官弊徼”,削減貢茶數,恢復自由買賣,普洱茶開始大量進入京師,受到清朝宮廷寵愛,促進了普洱茶的產銷發(fā)展。據《清朝通典》載:“茶課,云南行引三千,額征銀九百六十兩”,普洱茶生產發(fā)展逐漸進入歷史高峰期。

據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記載:“六茶山遺器,俱在城南境,舊傳武侯(諸葛亮)遍歷六山,留銅鑼于攸樂,置铓于莽枝,埋鐵磚于蠻磚,遺木梆于倚邦,埋馬鐙于革登,置撒袋于漫撒,因以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樹,較五山茶樹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p>

六大茶山有江外、江內之分。各大茶山早在南詔時期就已是銀生茶的主產地。而銀生茶正是普洱茶的前身,普洱茶由銀生茶不斷發(fā)展而來。清代末期,普洱茶加工技術逐步由普洱、思茅向勐臘倚邦、易武及佛海(今勐海)等地茶區(qū)轉移。20世紀30年代后期,由于政治腐敗、社會動蕩、運銷困難、苛捐雜稅沉重等諸多因素,致使六大茶山逐漸衰敗,影響思茅的制茶業(yè),加之瘟疫流行,使思茅一帶的制茶業(yè)一蹶不振。而佛海茶區(qū)則由于有充足的原料及便利的境外運輸通道,吸引央企入滇開辦制茶廠和眾多的茶商來此開設茶莊,收購曬青毛茶,加工成各種緊壓茶,從而促進佛海茶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佛海所產圓茶,“銷售于緬甸者約八百擔至一千五百擔”。所產磚茶,“專銷西藏,少數銷至不丹、尼泊爾一帶,年約可銷兩百擔至三百擔”。所產緊茶,“專銷西藏,少數銷于尼泊爾、不丹、錫金一帶,年可銷一萬六千擔”(李拂一著《佛海茶葉概況》)。因此,在那個時期,佛海成了普洱茶的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及集貿中心。

來源:勐海文藝,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