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地處贛浙皖三省交界,境內(nèi)山巒起伏,溪澗橫斜,終年雨潤風濕,云霧裊繞,是中國綠茶之鄉(xiāng),也是產(chǎn)茶歷史悠久的千年茶鄉(xiāng)。據(jù)唐代陸羽所著《茶經(jīng)》記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宋代婺源的“謝源茶”被列為優(yōu)質(zhì)散茶之一;明代,婺源已有“四大名家”茶:溪頭梨園茶、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濟溪上坦源茶。而其中的“大畈靈山茶”產(chǎn)于靈山之上的金竹峰,源于南唐(937-975年)國師何令通在靈山開園種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靈山位于婺源東北部,風景秀麗,因形似芙蓉,所以原名“芙蓉山”。這里四季云霧繚繞,風光旖旎,是禮佛悟道的好地方,南唐開寶乙亥年(975年)有昭明禪師由南泉來到芙蓉山,靜心潛修,弘揚佛法。
何溥(922-1019年),字令通,號潛齋,晚號紫霞老人,是唐代益昌縣令何易于的第五代孫,生于后梁均王龍德二年(公元922年)壬午三月三日子時,祖上從廬江遷居河南穎陰縣,何令通試禮部第一名,仕南唐史院編修。后遇異人傳授,鉆研堪輿秘術(shù),言禍福屢中,特拜南唐副國師。后因言牛首山陵不利,貶謫出京,到海寧(今安徽休寧)當了縣令。在任期間,何令通勤政愛民,發(fā)揮自己堪輿術(shù)之長,為當?shù)匕傩辗?,并傳授堪輿之術(shù)?!缎輰幙h志》稱:“凡徽人葬地之善者,多為何國師所扦?!焙瘟钔ǖ目拜浶g(shù)后來一直在徽州傳承。
后來,南唐被宋所滅,何令通也得到解脫,無意官場,決意歸隱山水,他掛印而去,與友人結(jié)伴南行。當他來到婺源東北部的芙蓉山,見此處風光秀麗,山上有禪師傳授佛法,于是決定隱居芙蓉山,拜昭明禪師為師,改名慕真,潛心修道。
在芙蓉山,何令通一邊修道交友,一邊改善生活環(huán)境。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何令通在芙蓉山上建“碧云庵”,廣招弟子,傳道堪輿,香火極盛。當時,飲茶逐漸成為人們待客之道。何令通發(fā)現(xiàn)這芙蓉山上有不少野山茶,他為了接待來庵中上香求佛的客人,使僧人坐禪修行時能夠止靜斂心,專注意境,他決定采制野山茶,供待客和自飲。芙蓉山上金竹峰云霧繚繞、山茶品質(zhì)很好,用山泉水沖泡,香氣四溢,滋味清醇,提神醒腦,深受來客和僧人的歡迎。
隨著碧云庵的興旺,來客大增,每年茶葉不夠飲用。為擴大茶葉的產(chǎn)量,何令通決定人工種植茶樹,他發(fā)動山上僧人,四處搜羅、挖來野茶樹,移植于寺廟周圍及金竹峰,開辟出一片片茶園,擴大了茶葉產(chǎn)量,保障茶葉的供給。在何令通靈山種茶、制茶、飲茶的帶動下,附近村莊的百姓也紛紛種茶、飲茶,促進了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
日常,何令通還通過飲茶,廣交朋友。他結(jié)識鄉(xiāng)人蕭江六世祖江文寀,成為好友,常常邀請江文寀來芙蓉山上飲茶對詩,自得其樂。何令通還運用自己堪輿術(shù)的特長,為江文寀擇地云灣(今江灣村),江文寀由旃坑馬槽塢遷至云灣后,果然家族興旺發(fā)達。江文寀為答謝老友,為何令通在芙蓉山擴建了碧云庵,并捐田六十畝,助庵資用。通過種茶、飲茶、交友,何令通將芙蓉山經(jīng)營得風生水起,碧云庵名聲大震,香火旺盛。
何令通卒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己未十月十八,享壽九十八。據(jù)《婺源縣志》記載:何令通圓寂之日,友人江文寀、葉文義來到碧云庵拜訪何令通,見他正席跌坐,忽然火從心出,頃刻焚化,其徒收舍利為塔葬之。何令通在芙蓉山圓寂坐化后,人們尊稱他為“何大真仙”,簡稱“何公仙”,塑像供奉在碧云庵,遠近善男信女多來參拜,人來人往,絡繹不絕,碧云庵一時香火鼎盛,凡有祈求禱告,多有靈驗,因此芙蓉山就在信眾中得名“靈山”,一直延續(xù)至今,而何令通當年在芙蓉山上種茶傳統(tǒng)也得到延續(xù)和光大。
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家住靈山東麓大畈村的汪鋐在京任吏部尚書,他歸家省親時,把經(jīng)過歷代僧人長期精心培育的靈山茶獻給明世宗皇帝品嘗。世宗見該茶色澤翠潤,湯清味甘,問及緣由,龍顏大悅,當即欽賜“金竹峰”金字匾額,差人送至靈山懸于“碧云庵”大門上,并降旨定“金竹峰茶”為貢茶。從此以后,每年靈山金竹峰茶開園采摘時,地方官員都要來靈山舉行隆重儀式,然后把細心掐采下來的幼嫩芽葉,精心培成貢茶快馬送京,靈山茶也因此名揚天下。
來源:茶鄉(xiāng)婺源→千年婺源 作者:吳精通,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