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個人與他生活的這個世界都存在著某種機緣,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8月的一天,平生以游歷中國大地為志向的徐霞客來到了鳳慶。今生的踏勘也許是因為前世的約定,徐霞客在鳳慶整整停留了9天。徐霞客還在他的日記中記載了順寧城邊有一座叫鳳山的小山,如今這座小山成了鳳慶的標志,起伏的山巒在古人看來有龍鳳之脈,喜慶的鳳凰成了小城名字的由來。
這年的八月初六,他從右甸(今天的昌寧)抵達順寧,彼時的順寧,是滇西群山中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地方。不過吸引徐霞客的與其說是順寧的人文景觀,還不如說是順寧有別于他故鄉(xiāng)江漸一帶的自然美景。在順寧龍泉寺,徐霞客停留了兩天,龍泉寺為當時的順寧十景之一,徐在其游記中有過這樣的描述:“龍泉寺基,即猛廷瑞所居之園也,從西山垂隴東下。寺前有塘一方,頗深而澈,建水月閣于其中。其后面塘為前殿。前殿之右、庭中皆為透水之穴,雖小而所出不一……”可以看出,龍泉寺的美景的確為長途跋涉的徐霞客一洗風塵。在龍泉寺住宿期間,寺里的住持曾以龍泉水沏太平寺茶和“鳳山雀舌”款待他,此后,徐霞客從順寧到達云州(今天的臨滄云縣),先后在云州的對教寺、大武廟品嘗了云州的各種名茶。也許歷史要讓徐霞客在鳳慶多停留幾日,正當他準備從云州返回昆明,不料適逢夏季,瀾滄江水猛漲,由云州返回昆明短時間再無可能,于是這位游歷中國的大旅行家再度返回讓他留戀的鳳慶,住在東山寺。東山寺當時稱為萬祥寺,徐霞客在那里又品嘗了當?shù)厮a(chǎn)的“東山名茶”。透過幾百年的時光遙看行走在1639年滇西大地上的徐霞客,我們發(fā)現(xiàn)他夜晚住宿的地方大多選擇寺廟,而寺廟的住持通常都會以當?shù)氐拿杩畲?,然而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從順寧返回昆明途中,在一個叫高簡(枧)槽的地方,品飲到的“太華茶”。
徐在其游記中這樣記載:“十四日,晨起而飯。駝騎以候取鹽價,午始發(fā)……又下三里,過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簡槽。店主老人梅姓,頗能慰客,特煎太華茶飲予”。
徐霞客住在高簡槽的那天晚上,當梅姓老人得知徐霞客是從江蘇遠道而來,即以白抖的方式煎烤出有名的太華茶招待他,應該說在明崇禎年間,徐霞客可能是中國最見多識廣的人,從江蘇到云南,幾千里漫漫旅程,見識了無數(shù)讓人留連忘返的名山大川,品嘗了各地滋味獨特的美食佳肴,卻沒想到在順寧偏僻的一隅,嘗到了令他終身難忘的好茶“太華茶”。
在昆明的筇竹寺,徐霞客再次品味了太華茶的美妙滋味。據(jù)其日記反映,他在筇竹寺的“禾木亭”觀賞蘭花時,那里的僧人曾以“太華茶”招待:“待老進茶,乃太華之精者,茶冽而蘭幽,一時清供,得未曾有”。有人據(jù)此認為“太華茶”產(chǎn)于昆明附近,謝肇淛在《滇略·產(chǎn)略》中稱,明代云南有三種名茶,即太華茶、感通茶、普茶。又說“昆明之太華,其雷聲初動者,色香不下松蘿,但操不勻細耳”,并認定太華茶系昆明特產(chǎn)。
這顯然是個史誤。
在徐霞客游歷云南的時候,中國西南的這塊土地還處在關山險阻,難以逾越的時代,而徐兩次品嘗到太華茶的“高簡(后改為枧)槽與筇竹寺,一個是位于瀾滄江畔,現(xiàn)今為鳳慶縣大寺鄉(xiāng)馬莊的一村寨,一個是滇中名寺,二者有千里之遙。太華茶究竟是產(chǎn)于昆明然后歷經(jīng)風雨流往高簡槽,還是產(chǎn)于鳳慶最終被人運往昆明?這成為一個歷史的迷案。據(jù)段世琳先生分析,昆明滇池周圍并不產(chǎn)大葉茶,大葉茶是產(chǎn)于瀾滄江以西和以南地區(qū),即今天的臨滄、思茅、西雙版納、保山、德宏等州市,且被專家認定具有數(shù)千年樹齡的栽培型“茶樹王”——鳳慶縣小灣鎮(zhèn)“香竹箐茶樹王”就在離高簡槽幾十里的山上。而且據(jù)《順寧府志》和《順寧縣志》記載,城郊鳳山還產(chǎn)一種“太華茶”香味甚濃,因此,徐霞客在筇竹寺品嘗到的茶中之“精者”的高級太華茶,極有可能就是從順寧傳到昆明的特產(chǎn)名茶。在段世琳先生看來,古代順寧有一條北通大理、昆明,南通緬甸的“僧道”,而高簡槽則是這條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在徐霞客游歷順寧的日記中,常見“沱茗”和“茶庵”等詞匯,當他在渡瀾滄江之后,登上北岸三臺山峰時,在山岡上見到一個叫“七碗亭”的茶館,而且歷史已經(jīng)很久:“又累鐙三里,有坊,其岡頭有七碗亭者;岡之東,下臨深壑,廬三間綴其上,乃昔日之茶庵,而今處無人矣”。這一段日記表明,鳳慶古時是交通的要沖,當?shù)氐木用褚言诖蟮纼蓚乳_設“茶庵”與“茶鋪”,鳳慶當?shù)夭坏a(chǎn)名茶,而且將茶葉作為商品來經(jīng)營的歷史之早可見一斑。另外,地處偏地的高簡槽梅姓農(nóng)家很難到昆明購茶來飲,一定是“太華茶”產(chǎn)自當?shù)?,普通農(nóng)家也能借地利之便,品飲到那種讓徐霞客難以忘懷的珍茗。昆明的筇竹寺則不一樣,當他們的僧侶因宗教活動往來于那條“僧道”時,極有可能將產(chǎn)自順寧的“太華茶”帶至昆明,這也許就是徐霞客在昆明筇竹寺也能品嘗到太華茶的原因。
從現(xiàn)存的典籍中不難發(fā)現(xiàn),古時的鳳慶產(chǎn)有好茶。明永歷二年(1648),洪鑒和尚建太平寺?!俄槍幐尽贰绊槍庪s著”記述:“楚僧洪鑒來此,……建立禪院,名太平寺,……其巖谷間,偶產(chǎn)有茶,名太平茶,味薄而微香,較普茶稍細,色亦清,鄰郡多購,覓者,每歲所產(chǎn)只數(shù)十斤,不可多得。”
清雍正六年(1728),王昶撰寫的《滇行日錄》中記述:“順寧茶味薄而清,甘香溢齒,云南茶以此為最”。
乾隆二十年(1755),張泓在其所著的《滇南新語》中記述了木邦、普洱茶之后接著說:“又,茶產(chǎn)順寧府玉皇廟內,一旗一槍,色瑩碧,不殊杭之龍井,惟香過烈,轉覺不適口,性又極寒,味近苦,無龍井中和之氣矣?!?/span>
清嘉慶四年(1799年),檀萃在其《滇海虞衡志》中,闡述了六大茶山茶葉產(chǎn)品后記述道:“又,順寧有太平茶,細潤似碧螺春,能經(jīng)三淪,猶有味也?!?/span>
從前人的著作中我們可以依稀洞見順寧當年繁盛一時的茶葉制作景象,因此,外地客商到順寧來采購茶葉,也就漸漸頻繁起來。但是這些著作中,都極少再談到太華茶。據(jù)說,有人因看了《徐霞客游記》之后,曾到鳳慶訂購太華茶,但是對于這種因一部偉大游記而名垂千古的茶葉,后人卻不知其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茶,因此只能以鳳慶所產(chǎn)的“太平寺茶”、“鳳山春蕊”、“迎春雀舌”、“明前春尖”等名茶代之,鳳慶也漸漸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春茶會”。產(chǎn)自鳳慶的名茶,借此遠銷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各國,鳳慶茶也因此成為茶葉中一個響亮的品牌。為探討順寧太華茶的茶樹品種和制造技術,1983年春,鳳慶茶廠在多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推斷出生態(tài)環(huán)境、土壤性狀、品種特征、鮮葉采摘標準、工藝制造技術等,采鮮試制,終獲成功。太華茶鮮葉原料為順寧叢茶和鳳慶變種茶各占50%,以細嫩的一芽一葉開展和一芽二葉初展,經(jīng)過萎調4—6小時后,進行人工殺青等手段加工而成,它的外形條索緊直圓滑,鋒苗秀麗如針狀,色澤淺綠油潤,銀毫潔白顯明。
太華茶重新穿透歷史的迷霧浮出水面,立即深受茶界的青睞,1992年,云南省經(jīng)委、省經(jīng)貿(mào)廳、省農(nóng)牧漁業(yè)廳、云南省茶葉學會聯(lián)合組織名茶鑒評,太華茶被評為云南省名茶。
(來源:六大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