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與宋韻茶香(一)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大運河與宋韻茶香(一)

絲瓷茶在世界性文明成果中是最中國的三大要素和符號,長城和大運河也是世界性文明成果中最具中國氣派的古代文化遺產(chǎn)。當茶遇上運河,又呈現(xiàn)出怎樣一種宏麗的文化景象呢?

茶離不開水。關于茶與水的關系,傳統(tǒng)的說法是:水為茶之母。但仔細想想,卻不那么簡單。茶真正的母親應該是生育它的茶樹,這時候的水是汁水,是養(yǎng)育它的母乳。當茶在生命最美好的時候,離開母親,去經(jīng)受曬、揉、焙、炒、蒸、壓等等歷練甚至磨難之后,終于成才,然后遇見泡茶的水,才釋放出它生命的全部精華,先苦后甘,然后慢慢淡去,這樣的水對于茶來說,是相知相愛相伴之水,內涵相當豐富,像情同意合的愛侶,廝守一生;像志同道合的同志或朋友,攜手一路;像擁你入懷的人民,知你愛你護你激發(fā)你。茶之用,不僅在離開母體之后,還常常在離開家鄉(xiāng)之后,踏上陸路,乘上水路,飛上航路,其中和陸路一樣,水路是最古老的運茶之路,讓茶從中國南方的故鄉(xiāng)走向中國的北方,再同乘絲瓷茶之路走向世界。這是運茶之水,如同人體的血脈,載著茶的養(yǎng)分從心臟行遍整個身體整個世界。在這一條條血脈之中,有一條血脈叫作“中國大運河”。

一、大運河與茶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江運河組成,皆與茶有著深厚的淵源。

大運河具有國家治理、經(jīng)濟貿易、文化交流三大主要功能,茶具有健康、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治國理政六大功用,二者各具的功能相疊加,就會演繹出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運河茶文化。

大運河的開鑿河建設,及至后面的改道取直,在最初的意愿上大多是為了朝堂的政治、軍事需求,但后來于經(jīng)濟、文化交流更多得益,其中包括茶。運河的開通航行,既為南茶北運提供了便捷,同時也促進了南方茶文化在全國范圍內得以發(fā)展和流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南方茶文化向北傳播得格局和歷史,更由此衍生了運河兩岸的茶飲文化。中唐前后北方地區(qū)茶飲的普遍,既得益于僧侶、文人的推廣和茶業(yè)自身的發(fā)展,也要歸功于大運河為茶葉北行、茶風北漸提供了交通的便利,大運河兩岸的城鄉(xiāng)蘊藏著茶文化的精深內涵。

1.運河為中國茶風北漸提供了交通之便。

唐代封演筆記《封氏聞見記·卷六》有如下記載:“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花色品種)甚多?!彼牡卦诘乩砦恢蒙线B成一片,分列于黃河下游南北兩岸,從中,我們可以追尋到當年茶商沿著運河穿越江淮直達黃河南北兩岸的履痕。

《舊唐書·韋堅傳》也有載:“(韋)堅預于東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廣運)潭側,其船皆署牌表之。若廣陵郡船,即于木付背上堆積廣陵所出錦、鏡、銅器、海味……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鐺、茶碗……”中央糧食與各地土特產(chǎn)都通過大運河運抵長安,其中茶器是由豫章郡的船只專門運輸至京都的。

(唐)石質三系茶釜 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唐以來,江淮和運河兩岸地區(qū)由于有著良好的交通條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商貿發(fā)展優(yōu)勢明顯。加上政府越來越倚重漕運和運河疏浚整修后,良好的水運條件使這些地區(qū)的商貿滲透到四面八方。唐人張途在《祁門縣新修閶門溪記》記載:“赍銀緡繒素求市,將貨他郡者,摩肩接跡而至”,“或乘負,或肩荷”,或“先以輕舟寡載,就其巨艎”,可見當時客的商云集,他們要將茶葉販運至北方,主要用的是舟楫之利。也正因為如此,運河上才可能出現(xiàn)“且如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舊唐書·崔融傳》)的盛況,更何況京杭運河作為歷朝的東線漕運主干道,晚唐的汴州城內,也才會有“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唐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的熱鬧場面。

2.運河是茶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

大運河是唐代飲茶之風的北漸之路,也是南北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的通道。由于茶區(qū)廣布于南方,茶商要將茶銷往他地,官員欲進貢佳茗,可供選擇的途徑是很多,但無論從運費、運量還是便利程度上考慮,沿大運河北上無疑是最佳的路線選擇。運河的存在加快了茶和茶文化由南向北的傳播,明顯的現(xiàn)象就是運河兩岸飲茶人口多、茶館密度高、茶葉市場繁榮、制茶販茶人才集中。有兩個例子提供了生動的證明:一是興建于1914年的滄州正泰茶莊,乃天津茶商穆雪芹正興德茶莊在滄州的分號,店鋪前后有兩座兩層共32間,前街臨街門臉上方,有磚刻燒制并鎦金的十個大字:松蘿、珠蘭、紅梅、正泰茶莊。其中,松蘿、珠蘭、紅梅分別代表著產(chǎn)地不同的三種名茶,即安徽松蘿茶、福建珠蘭花茶、浙江九曲紅梅茶。茶莊依河而建,運河因茶飄香。運河見證了這座茶莊的百年興衰,而茶莊則目睹了運河的滄桑巨變。

二是在幾乎不產(chǎn)茶的嘉興卻有一個章氏茶園,它的第一代開園主人大半輩子在浙江紹興教書。到了晚年他準備回嘉興老家,他的學生們想要合力送一份厚禮報答師恩。當學生們知道章老先生獨愛的是半輩子喝慣了的紹興地方好茶時決定要送一批茶樹給老師帶回老家種植。然而,嘉興土質不適合茶樹生長怎么辦?學生們就開展了一次通過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從紹興經(jīng)浙東運河和錢塘江到杭州再進入京杭運河進入嘉興)長途運輸?shù)摹巴寥栏脑爝\動”。

學生們合力出錢出力,利用運河把紹興茶區(qū)的土壤運到嘉興塘匯顏馬浜。為了降低運輸成本,當時有一種農船專門運送喪葬所需的紙扎物,船身很輕,下面填上土可以起到“壓艙”的作用,一舉兩得,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就是用這樣的農船,持續(xù)運送了幾年紹興地區(qū)的土壤和茶樹苗,總共完成了“簸箕形”的兩畝七分茶園,這就是嘉興三百年古茶園的溫馨開始。令人稱奇的是,這些茶樹只有種在從紹興運來的土里才能成活產(chǎn)茶,章氏后人曾嘗試移栽,均告失敗,原因還是土質問題。2008年,茶園所在的茶園村進入全面拆遷,章氏茶園面臨消亡的危險。不少有識之士奔走呼吁保護,終于,相關部門將章氏茶園列為市級文保單位,成為運河茶文化的一個生動的見證。

3.運河催生了諸多的中國名茶。

宋代是中國“上品茶”觀念形成的時代?!吧掀凡琛笨康氖瞧贩N擇優(yōu)、茶園打理和制作精良,但“藏在深閨無人識”不行,“上品茶”要成為嘉譽遠播的名茶,還要靠廣闊的市場覆蓋。運河的開鑿、開通與漕運的進行,對名茶的傳播、對沿線地區(qū)的茶生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漸漸地,與眾不同的茶生活方式也應運而生。四面八方密集在運河兩岸的人流、財富流、信息流,又催生了不同品類、口味的名茶。下面是一些因運河而興的名茶:

西湖龍井。歷史上,乾隆經(jīng)京杭大運河六次巡游江南,其中四次,都去了杭州西湖的龍井茶區(qū),還留下了眾多吟詠龍井的詩篇。由此,龍井也成為了清代貢茶的首選名品,譽滿天下。

碧螺春。乾隆的爺爺康熙,同樣在南巡中,對一種名茶一見傾心,這種茶就是碧螺春。從前,碧螺春還有一個更生動的名字——“嚇煞人香”??滴踅?jīng)大運河到達蘇州東山,巡撫從當?shù)刂撇韪呤帜抢镔彽谩皣樕啡讼恪边M貢,康熙非常滿意,賜名“碧螺春”。

大方茶。隨著明清時期運河的繁榮,古徽州的徽商走出山區(qū),擁抱大運河。而許多安徽的名茶,也隨著享譽全國。大方茶抗寒性強,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澤墨綠、有熟板栗香、香郁持久、甘醇爽口。在山東濟寧的茶館里,就流傳著這么一句俗語:夏喝龍井,冬喝大方。

毛尖。同樣是從安徽走出來的名茶,毛尖的影響力亦是不容小覷。在從前北京的清茶館門前,最顯眼的地方一定有一塊寫著“毛尖”或者“雨前”的招牌。

瓜片。通過水路要沖,藏在大別深山里的六安瓜片,也成為了全國茶客的心頭好。這種茶葉奇就奇在它無芽無梗,由單片生葉制成。去芽不僅保持單片形體,且無青草味。古代茶樓常拿黑白瓜子、花生仁、蠶豆、核桃仁來配它,濃而不苦,香而不澀。

武彝茶。借由運河之便,北方的百姓也能嘗到來自福建的茶葉,崇安的武彝茶是其中的代表。武彝茶色黑味酸,消食下氣,醒脾解酒,所以很適合配上一點小吃。民國時期的《京華春夢錄》就記載,喝這種茶,不妨來點“雞肉餃、糖油包、炸春卷、水晶糕、一品山藥、湯餛飩、三鮮面……”

香片。香片集茶味與花香于一體,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庖u人,這時候迷上眼睛,聽一段曲藝,郁積了一天的疲勞與重壓,頓時煙消云散。(未完待續(xù))

作者:陳永昊,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學院特聘教授。*本文選自2023年1月《茶博覽》雜志,P46-51。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來源: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

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