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盛行于中晚唐,后逐漸沒落,直至南宋晚期消亡。
唐初,民間喜歡將桂皮、胡椒、陳皮、蔥姜、薄荷、茱萸等與茶葉混合熬煮成茶飲。
“茶圣”陸羽提倡品飲茶的本味,稱這種一鍋亂燉的茶湯為“斯溝渠間棄水耳”,也就是臭水溝里的廢水。
于是,他總結(jié)了前人的飲茶之法,創(chuàng)造出一套系統(tǒng)、考究的飲茶方式——煎茶法。
這套飲法合乎茶性,對泡茶的水、器具、炭火等都有詳細的要求,深刻地影響了當時及后世茶文化的發(fā)展,并遠涉重洋流傳至日本、韓國等地區(qū)。
壹、煎茶與煮茶
煎茶法源于煮茶法,主要由末茶煮飲法演變而來。
在煮飲末茶時,無需長時間煮熬,因為茶葉內(nèi)含物在沸水中很容易就析出。再者,如煮熬時間過長,就會影響到茶的湯色、滋味、香氣。
因此,人們開始對末茶煮飲法進行改進,在水二沸時投入茶葉,三沸時茶便煎成,這樣煎出來的茶湯色香味俱佳。
它與煮茶法的主要區(qū)別有兩點:一是煎茶法入湯之茶是末茶,而煮茶法用散、末茶皆可;二是煎茶法是在水二沸時投茶,時間很短,而煮茶法則是將茶投入冷水、熱水都可以,需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熬煮。
由此可見,煎茶在本質(zhì)上屬于煮茶,是一種特殊的末茶煮飲法。
貳、煎茶九大步驟
在《茶經(jīng)》中,陸羽對煎茶法的程序和器具也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包含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炙茶、碾羅、煎茶、酌茶、品茶等流程。
1.備器
煎茶器具有風爐、茶碾、茶羅、竹夾、茶碗等二十四式。
2.擇水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山水,最好選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江河的水,應(yīng)到離人遠的地方去取;井水要從經(jīng)常汲水的井中汲取。
3.取火
其火,用炭,次用勁薪(桑、槐、桐、櫪之類也)。曾沾染腥膻油膩氣味的炭,有油煙的柴(柏、桂、檜樹等,以及朽壞的木器不能用。
4.候湯
候湯有專用的風爐及茶鍑。
湯有三沸:當水冒出像魚眼睛似的小氣泡,稱作“一沸”;鍋的邊緣有連珠般的泡往上冒,稱作“二沸”;水波翻騰,稱作“三沸”。
5.炙茶
炙茶即烤茶,既可清潔茶餅、還原茶香,也便于碾茶。
這是唐宋之前飲茶特有的程序,之后,大部分人只有在喝經(jīng)年陳茶時才會炙茶。
6.碾羅
指將炙好的茶餅用紙袋裝好,隔著紙用棰敲碎。再將碎茶碾成末,用羅篩過使碎末大小均勻,以利煎飲。
紙袋既可防香氣散失,又防碎茶飛濺。
7.煎茶
一沸時,加鹽調(diào)味。
二沸時,舀出一瓢水備用,用“則”量茶末再從漩渦中心投下。
三沸時,先把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層水膜去掉,因其味道不佳。最先舀出的第一道水稱“雋永”(茶味至美之意),而后依次舀出第一、第二、第三碗,茶味要次于“雋永”。第四、第五碗后,若不是渴得厲害,就不值得喝了。
8.酌茶
舀茶湯倒入碗里,須使沫餑均勻。
9.品茶
須趁熱品飲。湯冷則“精英”(指沫餑)隨氣消散,茶味不佳。
在實際操作中,也可視情況省略一些程序。如果是新制的茶餅,則只需碾羅,不用炙烤。此外,由于煎茶器具較多,普通人家也難以備齊,有時也可以進行簡化。
如中唐以后,人們開始用銚代替鰒和鐺來煎茶,因為這樣不需用交床,還能省去瓢,直接從銚中將茶湯斟入茶碗。
從采摘、制作直至品飲,陸羽始終強調(diào)茶以及一應(yīng)器具的清與潔。
飲茶當然不自陸羽始,但自陸羽和《茶經(jīng)》出現(xiàn),為茶文化定下“精行儉德”的信條后,茶便超越了“沉重的肉身”,步入瑰麗輕盈的精神文化殿堂。
來源:茶悅世界,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