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縣龍峰茶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竹溪縣龍峰茶

龍峰茶產(chǎn)于鄂西北竹溪縣。為歷史名茶,于1973年恢復(fù)生產(chǎn)。因產(chǎn)地名稱和外形緊細顯鋒苗等特征而得名。

“竹掩茶樹,溪潤茗香”,竹溪茶生長環(huán)境得天獨厚。龍峰茶出自竹溪縣龍王埡一帶。茶園坐落于海拔700~1200米的群山環(huán)繞之中,四周群山蒼翠濃郁,云遮霧罩,山溪縱橫交錯,流水淙淙,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4.5℃,年降雨量1046.1毫米,3~10月平均月雨量100毫米以上。土壤屬黃棕壤類型,土層深厚,質(zhì)地疏松,是茶樹生長理想之地。2006年11月獲中國國家地理標(biāo)志產(chǎn)品保護。

來源:百度

竹溪縣栽茶歷史逾千年,縣境內(nèi)至今存有宋代古茶園。《尚書》、《華陽國志》記載:竹溪為貢茶之地,唐代女皇武則天偏愛竹溪茶,自此,竹溪茶作為歷代敬奉朝廷的必備貢品,有龍洞竹溪茶古樸的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品過竹溪茶留下了“萬江河里水,楚地竹溪茶”的佳句。

龍峰茶采摘標(biāo)準(zhǔn)為一芽一葉初展,芽葉全長3厘米以內(nèi),勻、凈、壯,不采紫芽葉、病蟲芽葉、凍傷葉和雨水葉。

龍峰茶傳統(tǒng)加工工藝為:攤放、殺青、初揉、炒二青、復(fù)揉、干燥。攤放:采用的鮮葉嚴格剔出不合格芽葉和雜物后,攤放3小時~4小時后付制。殺青:用高溫(180℃~200℃)和低溫(120℃~150℃)兩鍋連續(xù)進行,待鍋溫升到要求溫度時投入鮮葉1千克~1.5千克,時間3分鐘左右,即轉(zhuǎn)入低溫鍋2~3分鐘起鍋攤涼。初揉:手揉5分鐘,茶汁溢出,葉略卷成條形。炒二青:將揉捻葉投入鍋溫120℃鍋溫中,邊翻邊抄5分鐘左右,至青氣消失,茶香透露為適度。復(fù)揉:二青葉攤涼后,再復(fù)揉5分鐘左右。干燥:將復(fù)揉葉投入60℃左右的竹炕上進行烘干,每3分鐘左右翻動一次,隨著茶葉干燥程度不斷降低溫度,達到充分干燥為止。

龍峰茶機械加工工藝為:殺青、揉捻、初干、整形、足干。殺青:采用6CS40型連續(xù)殺青機,殺青溫度180℃~200℃,投葉量1千克~1.5千克,殺青時間為4~5分鐘,以青氣消失,茶香溢出,葉質(zhì)變軟,略有黏性,手握成團,伸手即散,殺青葉含水量達56%~58%為適度。殺青葉出機后迅速散熱,散發(fā)水分,以保持綠翠的色澤,防止芽葉悶黃。揉捻:采用6CR35型揉捻機,以“輕、重、輕”為原則保持芽葉完整,防止茸毛脫落,裝葉以桶滿八分為宜,揉捻至芽葉基本成條,茶汁稍有外溢為度。初干:采用,攤?cè)~6CH2型烘干機,以進風(fēng)口溫度100℃~120℃厚度1.5厘米~2厘米,注意中間輕翻,初干時間8~10分鐘,烘至七成干左右即轉(zhuǎn)入下道工序。整形:使用名茶整形臺,溫度80℃~100℃,采用理條、抽條、搓條手法交替進行,整形時間30分鐘左右,至茶葉含水量10%左右攤涼。足干:采用名茶提香機,溫度60℃~80℃,葉層厚度2厘米~4厘米,烘至手捻茶葉成粉末狀,此時茶葉含水量在5%以下。然后下機攤涼,包裝貯藏。

龍峰茶的品質(zhì)特征為:干茶色澤翠綠,條索緊細顯鋒苗,湯色嫩綠明亮,清香鮮嫩持久,滋味濃醇爽口、有回甘,葉底嫩綠勻齊。

來源:自在茶凈 九曲紅梅(宗慶波 江用文),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