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紫砂壺型之石瓢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經(jīng)典紫砂壺型之石瓢

  石瓢壺是紫砂傳統(tǒng)經(jīng)典造型,以智欲其剛,行欲其方,剛?cè)峒媸?,允克用藏的精髓,蘊精氣神韻于一身,歷來被視為壺之智者。石瓢以骨肉亭勻者為美,崇骨力、厭肥腫;慕簡潔,惡重飾。除整體形制有幾點平行之要求外,其流、蓋、身筒、鈕、把、足亦是自得章法。石瓢的特征,壺身呈梯形,最美的造型應(yīng)該為按一定比例的何形體:則壺口直徑為壺底直徑的一半,壺嘴中,線與壺面的梯形線為平行線,壺把轉(zhuǎn)折到壺下腹的線與梯形線又為平行線,這樣的比例走勢應(yīng)該說為恰倒好處。

  石瓢的嘴:石瓢壺嘴稱作直筒暗嘴,長短粗細比例恰當(dāng),胥出自然,絲毫不能相差,從嘴頭至壺身逐漸加粗,從嘴面到流體的邊緣線的角度要清晰明朗,干凈利落,如有楞角、菱角的處理皆為面貌萎靡之下策,不可取也。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之前端三分之一處(至壺1厘米左右)應(yīng)成直線,如此則能顯秀,隨后應(yīng)漸漸舒展放開,看起來又有些喇叭形,這也是視力錯覺造成的美感。與壺身的連接,其意非流接壺,其勢應(yīng)由壺身引出相接,若樹之新枝,渾然天生,好象是從壺體上長出來的感覺。嘴的角度恰到好處,流嘴面應(yīng)當(dāng)平而挺,內(nèi)孔要圓,觜內(nèi)徑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這樣出水有勁,不易涎水。

  石瓢的蓋:整體要求蓋面平而挺。蓋雖然為平蓋,但不是平如水面,實質(zhì)上是中高周低,中間與邊沿僅差一毫米的差距,粗看平整致極,細視略有高低,最忌中間顯隆起狀。蓋之關(guān)鍵還在于蓋面到蓋沿的線條過度,必須呈自上而下之緩緩走勢,如此則能顯出一個壓字,這就是技術(shù)處理可讓眼睛的審美習(xí)慣有個變化。蓋板線厚薄正好,線要圓、潤,下邊要與口結(jié)合嚴(yán)密,上邊與蓋面的交接既要和順又要突出蓋板線的圓整有勁。

  石瓢的身筒:壺的體形是以兩條拋物線結(jié)合而成,一條是從口到底的轉(zhuǎn)角處,一條是底中心至底的轉(zhuǎn)角處。兩條拋物線略有不同,但結(jié)合要恰到好處,感覺剛中有柔,和順有勁。身筒外觀整體形制為一幾何三角形(亦有人字稱謂者),此形由上而下,即口沿至下部之過渡尤其關(guān)鍵。自口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處為直線,忌太鼓、虛肥,愈挺愈佳,此為石瓢之骨力所在,應(yīng)顯硬骨凌宵之意。底部到壺墻的線條應(yīng)為,自底部中心往外走勢,線條上拋走成有上托之感,宛若平掌曲指,盡顯壺之托力,此曲折處系石瓢含肉所在。萬物陰陽需調(diào)和,無肉則虛虧,有肉則含力。若如此,壺身上下,則圓直相接,流暢和諧。加上蓋往下之壓力,二力相遇自然也就產(chǎn)生了張力,如此壺遂飽含氣度。

  石瓢的鈕:鈕(依壺型不同也有稱的子的),壺之制高點,力巧能撥千斤,有定神之功。蓋上的鈕(橋梁)是最關(guān)鍵之處,必須為橋形,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變化較大。橋中央最狹處,慢慢向兩面延伸至蓋,特別是與蓋的結(jié)合處要形成橢圓形,但又不是整個的,而只是個三分之二的橢圓。橋與蓋的交接處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顯,其內(nèi)孔與蓋的結(jié)合處緩轉(zhuǎn)勻稱,內(nèi)孔也是三分之二個橢圓,與橋形成呼應(yīng)。橋的兩側(cè)對稱,處理手法難度較大,頗顯作者功力。正面平視看壺,在立面上除了透視原因,蓋與壺底呈弧線之外,鈕才是正直意義上的曲線,在一個又一個三角形的力度組合中,起到了整體線條過渡連接與調(diào)和的作用。鈕孔勿高,高則顯得突兀。鈕之兩端要求若隱若現(xiàn),給人以遐想。若干要素處理得當(dāng),則剛?cè)峄?,壺自有神?span id="zmfxap3" class="bloc_gallery">

  “石瓢”又稱“石銚”,“銚”在《辭海》中解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以前是金屬器皿,后衍生成為陶器,最早考證在大文豪蘇東坡《試院煎茶》中:“且學(xué)公家作名飲,磚爐石銚行相隨”。這時的“石銚”是指紫砂陶器。從流傳于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shù)化。

  曼生石銚

  曼生石瓢(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曼生石銚”主要特征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底盤很穩(wěn)。壺身呈“金字塔”式,端莊威嚴(yán)。壺蓋給人的感覺雖薄卻很有重量感。色澤飽滿豐潤,宛類紫玉,神秘高貴。壺嘴短小卻堅毅,壺把亦呈三角狀,使得壺身有種“彎弓射箭”的氣勢。

  那么紫砂“石銚”是什么時候稱為“石瓢”的呢?這應(yīng)該是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來稱贊對“石瓢”的情感,從此,“石銚”稱為“石瓢”廣為流傳。

  石瓢是紫砂茗器中的經(jīng)典壺型,經(jīng)后輩精英改良,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漢棠石瓢。

  子冶石瓢

  子冶石瓢(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子冶石瓢”,但因泥料和造型上的稍稍差異,就給人不同的感受。如果說“曼生石銚”給人以莊重威嚴(yán)之美,那么“子冶石瓢”則有了一些古拙柔和之美。壺鈕較之略小,壺蓋略厚,身形略直,流把更加有了動態(tài)感。加之書畫的裝飾,使得“子冶石瓢”古香古色,韻味十足。

  景舟石瓢

  景舟石瓢

  “景舟石瓢”是由民國七老之一的顧景舟大師制作。其制壺型減弱了“金字塔”的莊重威嚴(yán),添加了一絲圓融潤滑。使得整把壺給人的感覺是謙卑,內(nèi)斂,頗具分寸感。將書法線條的柔軟和堅韌的品質(zhì)嫁接到此壺之上,給人以自省自律的感受。

  漢棠石瓢

  漢棠石瓢

  “漢棠石瓢”為顧景舟弟子徐漢棠所制。形體圓潤,略顯憨厚,由直流改為一彎流。壺把由三角形轉(zhuǎn)變?yōu)橛缮现料聺u漸收斂的耳把。壺蓋更厚重,凸顯的橋鈕可愛靈秀。但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每個點的力度和彎曲中的氣勢卻絲毫未減。

  但石瓢的總體壺型特點主要在于“力度”,無論是哪位大師制作都保有了石瓢特有的氣質(zhì)與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