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習(xí)近平總書記赴廣東考察調(diào)研時,當(dāng)天下午來到潮州市,察看文物修復(fù)保護、非遺文化傳承、文旅資源開發(fā)等情況。
在與群眾親切交流中,他說:潮州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嶺南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我曾經(jīng)在福建省工作了17年半,我在福建那些年,喝茶是以工夫茶為主。
在自媒體時代,這條熱點新聞立即引爆了各類傳媒,“工夫茶”也受到高度關(guān)注與談?wù)撝攸c。
而且,轉(zhuǎn)發(fā)的視頻中,有的寫“工夫茶”,也用的寫“功夫茶”,使不少人搞不清楚究竟該如何稱呼,紛紛向“悅讀茶書會”討教。
為此,我們特請著名茶文化專家余悅研究員回答大家的問題。他長期研究茶文化基本理論問題,又擔(dān)任多卷本《中華茶史》的總主編,自然具有權(quán)威性。不過,余悅研究員正在出差途中,只能簡要回答。
下面是余悅研究員回答的要點。
廣東潮汕地區(qū)一帶盛行工夫茶,既是傳統(tǒng)的飲茶風(fēng)俗,也是禮賓待客的第一道習(xí)俗,還是海外潮汕華僑認(rèn)祖追宗的標(biāo)志。
由于熱點新聞,潮州工夫茶再次受到關(guān)注,有利于茶文化和茶藝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是大好事!
是“工夫茶”,還是“功夫茶”,不同運用,由來已久;不同意見,各持己說。如果搜索網(wǎng)絡(luò),可以看到相關(guān)的爭議。
不過,一個名稱的確立,應(yīng)該從多方面考慮,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我的意見是:在潮州,應(yīng)該稱“潮州工夫茶”,才是適當(dāng)?shù)摹8螞r,潮州工夫茶藝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錄,已經(jīng)得到國家認(rèn)同,應(yīng)該成為共識!
理由有五個方面:
一、名稱應(yīng)該以首先運用為原則。
潮汕工夫茶,是指流傳并保存于潮汕中心區(qū)域及其周邊地方的中國工夫茶。
潮汕地區(qū)的飲茶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賢之一的張夔《和徐璋送舉人韻》詩中寫道:“燕闌歡伯呼酪奴,鸞旌鳳吹光寒儒。”(見《潮州三陽圖志輯稿.卷之四.藝文志》)?!袄遗笔遣璧膭e稱,詩寫酒宴之后進茶助興。張夔是政和七年(1117)進士,可見當(dāng)時潮汕地區(qū)飲茶情景。
至明代,潮汕飲茶已漸次成風(fēng),并較多見諸文字記載:
正統(tǒng)年間,潮陽教諭周泰《治平寺》詩云:“僧童煮茗燒紅葉,游客題詩掃綠苔”(載順治《潮州府志.卷十一》)。
嘉靖十一年(1532年),狀元林大欽《齋夜詩》云:“掃葉烹茶坐復(fù)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車馬如流水,不及秋齋一夜情”。(載《東莆先生文集.第五卷》)
嘉靖《重刻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梳妝意懶》出有句:“安排掃厝點茶湯”,《閨房尋女》出有句“不見益春點茶湯”,萬歷《重補摘錦潮調(diào)金花女大全》《借銀往京》出有句:“討茶來食”。
至清代,“工夫”與烹茶方法聯(lián)袂,稱“工夫茶”。
最早采用文字“工夫茶”稱此泡茶法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廣東興寧典史的浙江人俞蛟(1751-?)。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俞蛟《潮嘉風(fēng)月記.工夫茶》,全文照錄: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jīng)》,而器具更為精致。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斗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nèi)外寫山水人物,極工致,類非近代物,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唯杯之?dāng)?shù),則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于壺內(nèi)沖之,蓋定,復(fù)遍澆其上,然后斟而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非拇戰(zhàn)轟飲者得領(lǐng)其風(fēng)味。余見萬花主人,于程江月兒舟中題《吃茶詩》云:“宴罷歸來月滿闌,褪衣獨坐興闌珊。左家嬌女風(fēng)流甚,為我除煩煮鳳團。小鼎繁聲逗泉響,逢窗夜靜話聯(lián)蟬。一杯細啜清于雪,不羨蒙山活火煎?!笔癫杈貌恢烈?。今舟中所尚都惟武夷,極佳者每斤白鏹二枚。六篷船中食用之奢,可想見焉。”
俞蛟對潮汕工夫茶的記述,與現(xiàn)在流行程式幾近一致??梢姡钸t在乾隆年間,潮州地區(qū)的工夫茶沖泡方法業(yè)已形成規(guī)范?!冻奔物L(fēng)月記.工夫茶》,為茶學(xué)界所公認(rèn)的有關(guān)“工夫茶”的最早記錄。
命名一般以初始名為準(zhǔn),也就是說:“工夫茶”是初始名,應(yīng)該作為命名的依據(jù)。
需要說明的是:陸廷燦《續(xù)茶經(jīng)》成書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其卷下“茶之出”引《隨見錄》有記:武夷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此處“工夫茶”,是指茶種,因制工精細得名,并非品飲藝術(shù)。故專指茶藝的“工夫茶”,以俞蛟文章為首見。
二、名稱應(yīng)該以名實相符為內(nèi)核。
工夫茶,并不單指泡茶過程,而是包括泡茶、飲茶,以及所費心思、所處心境的統(tǒng)稱。工夫茶不能簡單理解其為泡茶技藝,而是潮汕地區(qū)茶文化的一種復(fù)合呈現(xiàn)。
潮汕工夫茶的主要程式有:茶師凈手、茶具講示、泥爐生火、砂銚掏水、欖炭煮水、開水熱缺罐、再熱茶盅、茗傾素紙、壺納烏龍、甘泉洗茶、提銚高沖、壺蓋刮沫、淋蓋去沫、燙杯滾杯、低灑茶湯、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敬請品味、先聞茶香、和氣細啜、三嗅杯底瑞氣圓融等二十一項。
翁輝東著《工夫茶》,有自序,概說;茶之本質(zhì);取水;活火;茶具(依次詳說茶壺、蓋甌、茶杯、茶洗、茶盤、茶墊、水瓶、水缽、龍缸、紅泥火爐、砂銚、羽扇、銅箸、錫罐、茶巾、竹箸、茶桌、茶擔(dān));烹法(依次論述治器、納茶、候湯、沖點、刮沫、淋罐、燙杯、灑茶、品茶)等,記述細致,眉目清晰。
清代俞蛟《夢廠雜著.工夫茶》指出:“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jīng)》,而器具更為精致”。俞蛟之說,可謂一語中的。只有采用“工夫茶”,才能名實相符。
三、名稱應(yīng)該以語言實際為體現(xiàn)。
書面語言,由于文字已經(jīng)固化,是最清晰明確的。
在文字表意之中,“工”、“功”是有區(qū)別的。
工,《說文解字》:“工,巧飾也,象人有規(guī)矩也?!毙戾|注曰:“為巧必遵規(guī)矩、法度,然后為工?!倍斡癫米⒃唬骸胺采破涫略还?。”
功,《說文解字》:“功,以勞定國也,”《爾雅》云:“績、勛:功也。”
“工”、“功”的原始意義,區(qū)別一目了然。兩者不可混用,例如:《論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句,“工”絕不能代之以“功”。
在文字表意之中,“工夫”、“功夫”也有區(qū)別的。
“工夫”、“功夫”,雖然不乏通用的實例,但區(qū)別仍然存在。如果混用,必然導(dǎo)致概念不清,指向不明。
我從1975年起研究朱熹,已用45年。宋明理學(xué)家把“工夫”一詞,作為哲學(xué)范疇來使用。例如:《朱子語類.卷六九》云:“謹(jǐn)信存誠是里面工夫,無跡?!敝祆溥€有“窮理工夫”、“涵養(yǎng)工夫”之說。明代王陽明《答友人問》云:“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秉S綰《明道篇.卷一》去:“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錢德洪《論學(xué)書》去:“見在工夫,…….....此即行著司察、實地格物之功也”。黃、錢之話,“工”、“功”聯(lián)用是有差別的。可見,“工夫”范疇是對主體整個現(xiàn)實活動的哲學(xué)概括,顯示更深積功累行,涵養(yǎng)心性修養(yǎng)工夫。此類“工夫”,絕對不能代之以“功夫”。
同樣,表現(xiàn)武打為主的故事片稱為“功夫片”。此處的“功夫”特指武術(shù),絕不可以“工夫”代替。
在文字表意之中,“工夫茶”、“功夫茶”也是有區(qū)別的。
前面談到,專指品飲之“工夫茶”,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清代俞蛟《夢廠雜著.工夫茶》。其后,寄泉《蝶階外史》、徐珂《清稗類鈔》等文獻資料,多稱“工夫茶”。
書面語言表明,采用“工夫茶”具有權(quán)威性。
四、名稱應(yīng)該以當(dāng)?shù)亓?xí)慣為遵循。
當(dāng)?shù)亓?xí)慣使用情況,應(yīng)以大家的語言稱謂為依據(jù)。
清中期以后,“工夫茶”作為型種遺存,流行于潮州及其周邊地區(qū)。而潮汕地區(qū)的傳統(tǒng)叫法,是“工夫茶”。
按潮汕話聲韻分部,“工”屬“江”韻,“功”屬忠韻。
潮州方言中,“工”(gāng,讀如“剛”)與“功”(gōng,讀如“攻”),讀音截然不同。
“工夫”與“功夫”的含義,也不一樣?!肮し颉敝妇殻纾骸澳衬橙诉^工夫”,意思是某人為人處世十分精細、周到。這里的“工夫”,絕對不能用“功夫”代替,就像“工筆畫”不能說成“功筆畫”一樣。而“功夫”,則指本領(lǐng)、造詣,如唱功、扇子功。
根據(jù)潮汕話中的發(fā)音,非常明確是“工夫茶”,并不是“功夫茶”。而且,“工夫”和“功夫”在方言中的含義并不相同,所以不會有混淆的可能。
潮汕話中的”工夫“,也多表達時間的概念。但還暗含了“花心思“的概念,作形容詞用。例如:“伊指個人辦事過工夫”,指人辦事用心、認(rèn)真,和技巧并無關(guān)系。而“功夫”,最直接的含義就是“武術(shù)”,但很少有用于表達技巧技藝的含義,后者多用“看(kan)課”表達。在潮汕話中,“工夫”二字并不用來強調(diào)“技巧、技能”。
作為茶道,“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法精致、物料精絕、禮儀周全等涵蓋物質(zhì)與精神多層面因素。因此,用“功夫”不能表達潮州茶道的精致講究,應(yīng)以“工夫茶”來指稱。
當(dāng)?shù)氐恼Z言習(xí)慣,并不等同于普通話。在普通話中,“工”“功”同音,《現(xiàn)代漢語詞典》把[工夫]、[功夫]合為一個條目。其釋義為:①時間(指占用的時間);②空閑時間;③(方)時候;④本領(lǐng),造詣。共四個義項,但又說明:“注意①②③多作‘工夫’,④多作‘功夫’。”如果把普通話釋義簡單套用,未必符合當(dāng)?shù)氐恼Z言習(xí)慣實際。
潮州當(dāng)?shù)氐目诙鄠?,表明工夫茶作為起自宋代,至今仍然保留完好的“活化石”,擁有特殊的民俗意義。
五、固有名稱的運用并不具有排他性。
“工夫茶”是指“潮州工夫茶”,除了特定語境下的例外?!肮し颉辈?,“工夫茶”,二者含義相距甚遠,不能以前者的存在而否定后者。潮州人叫“工夫茶”,你非要說叫“功夫茶”,只會貽笑大方。
有的認(rèn)為:“工夫茶”是茶葉名,“功夫茶”是茶藝名。應(yīng)該是茶葉名在先,茶藝名在后。其實,兩者并不具有排他性。他們列舉的依據(jù),我們一一來看看:
其一、作為茶葉名的工夫茶,莊晚芳在《茶史散論》中敘之頗詳。工夫茶原是武夷巖茶的一個茶名。武夷巖茶以茶產(chǎn)地之巖名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名為名,不可多得。1753年劉靖《片刻余閑集》又提到:“巖茶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則、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香……”根據(jù)所說,“工夫”原名以巖為名,是武夷巖茶中之最佳者,小種則以樹為名,是工夫茶的最佳者,但后來隨著武夷巖茶商品生產(chǎn)的發(fā)展,“工夫”、“小種”這兩個花色品種被茶商用來作武夷茶的兩個商品茶名了。
1840年后,隨著五口通商,武夷巖茶外銷暢旺,供不應(yīng)求,各地群起仿制,且簡化工藝,采取以紅邊茶為準(zhǔn),青葉為涼曬后,經(jīng)過揉捻堆積,再用日曬加工而成,這些茶事實上已成了紅茶。隨著紅茶之名逐漸在市場上為外商所接受,原先統(tǒng)稱“工夫茶”和“小種茶”的紅色烏龍茶便正式改名為“工夫紅茶”和“小種紅茶”,并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我國條紅茶的兩個專用茶名。其中小種紅茶專指產(chǎn)于武夷山桐木的條紅茶,工夫紅茶泛指產(chǎn)自各地的條紅茶,故有閩紅工夫茶、祁紅工夫茶、滇紅工夫茶等名,因此,當(dāng)今茶學(xué)辭書中,只有工夫紅茶之名而無工夫茶之稱。
其二、工夫茶制作工藝在“工夫”二字?!肮し颉敝覆桴r葉原料紅嫩,制工精湛;萎凋均勻、揉捻充分、發(fā)酵適度、毛火高溫、松煙熏烘,低溫慢焙,精制加工十分細致,程度復(fù)雜頗費工夫,制造紅茶時“鼎中籠上爐火旺,心閑手敏工夫細”,因此得名工夫茶。
上面所引用的詩句,作者是清代著名茶僧釋超全(1627-1712),俗名阮旻錫,同安人。他在《武夷茶歌》有“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biāo)名異。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的詩句,指當(dāng)時的制茶,注重“清漳”(漳州的雅稱)之法。武夷巖茶既炒又焙,其制作工藝出自漳州,異于閩北的“小龍鳳團”,也異于綠茶、紅茶的制法,而顯出其細致的工夫。他還寫道:“終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其三、閩南、粵東的工夫茶始于明末閩南廈門一帶,而后傳到潮州(見《潮州府志》)。最早記載品飲工夫茶的文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龍溪縣志》中的《風(fēng)俗》:“靈山寺茶俗貴之,近則遠購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則斗茶,必以大彬之壺,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館溪之蒲,盛必以長竹之筐。凡烹茗,以水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為上,惠泉次之。窮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費,歲數(shù)千?!逼渲兴鰪牟枞~、茶具到擇水、火候,與閩南、粵東的工夫茶十分接近。
其四、功夫茶是一種新型的泡飲方式,最早文字記載功夫茶泡茶法的,是清初彭光斗,他記述了龍溪(今漳州)人迷戀于小壺小杯喝烏龍茶的生動經(jīng)歷。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縣彭光斗在其《閩瑣記》中記載:“余罷后赴省,道過龍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爐活火,烹茗相待,盞絕小,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閩三載,只領(lǐng)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一啜難忘,足見閩南功夫茶的獨特魅力。
施鴻保完稿于1858年的《閩雜記》寫道:“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壺,杯極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種為尚,有一兩值番錢數(shù)圓者。”
祖籍漳州的臺灣史學(xué)家連橫(1878-1936)在《雅堂先生文集》中說:“臺人品茶,與中土異,而與漳泉潮相同,蓋臺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弊钤绮捎梦淖帧肮し虿琛狈Q此泡茶法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廣東興寧典史的浙江人俞蛟(1751-?),他在《夢廠雜著·潮嘉風(fēng)月記》中說:“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jīng)》,而器具更為精致。”他稱要用紫砂壺、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這些描述的泡茶方式一如漳州,但他的記載晚于彭光斗《閩瑣記》30多年,可見傳承的淵源關(guān)系。
上面四個方面的材料,都不足以排除“潮州工夫茶”的說法。
從一、二來看,無論茶葉采用“工夫”之名,還是制茶工藝需要“工夫”,都不能排除茶藝使用“工夫茶”。因為一詞多義,是中國語言、文字的慣例。就是從茶事來說,也是隨處可見。例如:“茶”這個字,就是多義:茶樹、茶葉,都可以用一個“茶”字表達;喝的茶,喝的水,也可以用一個“茶”字指稱。又如:“烏龍茶”,可以指茶類,也可以指具體的茶葉。
從三來看,《龍溪縣志》中的《風(fēng)俗》,只記情景,并無命名。情景相似,而名稱不同者有之,名稱相同者也有之。究竟如何,今人難料。從四來看,清乾隆年間的彭光斗在其《閩瑣記》中的記載,僅寫事實,未作評判?!堆盘孟壬募?,亦是如此。至于施鴻保于1858年的完稿《閩雜記》,寫得很清楚:“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币簿褪钦f:漳州、泉州稱“功夫茶”。但是,也不能因此不許別人稱“工夫茶”吧!
本來,名稱之爭,來歷如此,不足為怪。但是,如今成為社會關(guān)注,不得不發(fā)表淺見。
孔子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為了工夫茶事業(yè)成功,我們不得不說!
王陽明說:“合得本體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體”(《傳習(xí)錄》)?!肮し颉奔础氨倔w”。
工夫茶需要哲學(xué)的領(lǐng)悟,才能得其神、精其藝!
原標(biāo)題丨潮州,潮州,應(yīng)是"潮州工夫茶"!一一余悅研究員回答"熱點新聞"引起的新疑問
注:內(nèi)容來源悅讀茶書會,作者曠達齋,內(nèi)容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