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芳村茶葉市場的大街小巷,各類茶葉商鋪并立左右,各種茶香彌久不散。這里,是中國最大的茶葉交易市場,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茶商匯聚于此,各顯神通。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茶葉交易集散地,到如今的中國茶葉“華爾街”,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芳村茶葉市場在市場經濟的推動、幾代茶商的努力以及政府政策的扶持下,逐漸走向專業(yè)化,并成為享譽國內外的一張廣州“名片”。
歷史淵源:從花到茶,芳村花地早負盛名
歷史上的芳村,原名“花地”。以花命名,原因在于花是芳村的傳統(tǒng)產業(yè),早年便有“嶺南第一花鄉(xiāng)”的美譽。原南方茶葉商會會長陳國昌告訴界面廣東記者,芳村是“先有花后有茶”,是花帶動了后來茶葉的發(fā)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芳村主要種植茉莉、白玉蘭等鮮花品種。1956年,中央輕工業(yè)部投資興建廣州百花香料廠。該廠位于芳村花地,主要生產茉莉花、白玉蘭花、玫瑰花等香料,其原料由芳村地區(qū)專門供應。據陳國昌介紹,當時全國只有兩家香料廠,一家位于廣州,另一家位于云南。
除了供應香料廠,芳村人還可以“以花換糧”,芳村由此興起了香花原料種植,其中,茉莉花種植的發(fā)展尤為迅速。
種植規(guī)模擴大之后,除了上交和用于制作香料,剩下的茉莉花怎么辦?一些腦子靈活的當?shù)厝藝L試將茉莉花與當?shù)胤N植的綠茶進行混合,制作成為茉莉花茶。時間一久,芳村的茉莉花茶同樣有了名氣。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在盛產野生山茶的廣寧縣,有人聽聞芳村是茉莉花之鄉(xiāng),一些人率先到芳村洞企石開設制茶作坊,將廣寧縣出產的野生山茶葉運到山村洞企石路,利用當?shù)剞r民舊房作工場,大量生產茉莉花茶,由于質優(yōu)價廉,深受群眾歡迎,并有產品運往北方城市,甚至還遠銷港澳地區(qū)。
據陳國昌回憶,當時最多的時候有120多家茉莉花茶廠在此開門做生意。
初具雛形:改革開放孕育商機,多地茶商匯聚
茉莉花茶做起來了,然而單一的品種始終有局限,市場規(guī)模應當如何繼續(xù)擴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讓整個芳村茶葉市場煥然一新。商業(yè)氣息本就濃厚的廣東,在這個時候迎來了一個在物質和精神上都全面開放、徹底接納的黃金時代,來自各地的追夢者涌進珠三角,在此書寫自己的奮斗史。
除了廣東本地,來自浙江、湖南、云南、福建、江西等茶商紛紛看中商機,匯聚于此,并帶來了紅茶、綠茶等不同種類的茶葉,第一代茶商由此形成。
陳國昌告訴記者,芳村茶葉市場的第一代茶商中,有近一半原來屬于茶農,來自茶產區(qū)。“改革開放讓市場一下就打開了,原本自己種茶的那批人,忽然意識到,為什么不自己把茶葉拿到市場上來賣?這樣既省去了中間費用,節(jié)約了成本,還可以直接與客源對接,自己掌握價格的高低。”
作為廣州市芳村華南茶業(yè)行創(chuàng)始人,黃朝財就是在80年代初期來到廣州開拓市場的廣寧茶商之一。據他回憶,80年代初期,大概只有幾十家在做茶,分布比較分散。在洞企石路、龍灣路、山村等地零散有一些人在做。到了80年代末,做茶的大概有一百多家,多數(shù)是廣寧人。”
1985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黃朝財抓住商機,成功注冊了商標,開始了他的茶葉生意。如今,年近八十的他已經退休,但卻是芳村茶商的元老代表。
此外,“早茶文化”的興起對于芳村茶葉市場的形成也起到了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八十年代,廣州的茶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原本國營的茶葉公司根本無法滿足需求,不少茶樓老板親自到芳村進行茶葉采購,由此帶動這一片生意的火熱,許多人不遠千里來到芳村來推銷茶葉。自此,芳村的茶葉生意遠近聞名,來零買、批發(fā)茶葉的人越來越多,這里的商鋪也由八十年代初的七八十家持續(xù)擴張,芳村茶葉市場初具雛形。
高速發(fā)展:市場經濟助推,茶商鋪更加高檔正規(guī)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使得芳村茶葉市場進一步發(fā)展,臺灣人來到芳村,并帶來了其生產的配套茶具及生產工藝。
據廣東省茶葉流通協(xié)會會長李勇剛介紹,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讓許多臺灣人開始來到大陸經商。臺灣盛產烏龍茶,芳村自然就成為很多臺灣人經商的首選。除了茶葉,臺灣人還帶來了茶杯、茶桌椅等一系列茶具以及先進的茶葉包裝工藝。
“原本這里的人只知道用紙袋來裝茶葉,后來看到臺灣人的茶包裝,好看又耐用,感覺茶葉的檔次一下就提高了不少。”李會長說道,茶包裝及茶具生產工藝傳播開了以后,芳村除了茶葉店,還有不少茶具及其他配套產品店。
而這時候,當?shù)厝艘仓鸩揭庾R到市場整體規(guī)范的重要性,并在當?shù)卣膸椭聦κ袌鲞M行自主規(guī)劃。
時任山村村支書的陳國昌起了帶頭作用,在他的帶領下,芳村建成正規(guī)茶葉商鋪,告別了以往簡易的瓦屋和設施,進入正式的茶葉商鋪經營階段,不僅對茶葉生意起了很大促進作用,同時也帶動了芳村一帶的茶葉商鋪、市場的建設,不斷地向更正規(guī)、更大型、更高檔發(fā)展。
除此以外,為了保護當?shù)氐沫h(huán)境,陳國昌還規(guī)定,不準大排檔、理發(fā)店等開在市場中心地帶,“飯館里會產生油煙、理發(fā)店會有碎頭發(fā)飄出,這些都會對茶葉造成污染?,F(xiàn)在也一樣,整個茶葉市場里面除了茶葉和茶具店,其他的店都很少,為的就是保持市場的集聚性和規(guī)范性。”
而此時的茶商,除了從全國各地茶產區(qū)不斷涌來的茶農,還新加入了一批“下海”商人——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讓一批原本屬于國有企業(yè)單位如國營茶葉公司的人,打破鐵飯碗,“下海”到芳村茶葉市場創(chuàng)業(yè),自主經營茶葉。大量的業(yè)界精英人才,聚集在業(yè)界的風水寶地經營與競爭,進一步促進了芳村茶葉市場地發(fā)展。
市場形成:政府大力扶持,茶文化產業(yè)改造升級
九十年代后期,芳村茶葉市場不斷進行升級改造,經營面積不斷擴大,已基本形成了茶文化的產業(yè)市場,聚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達1000多戶。1995年,“南方茶葉總匯”掛牌成立,1997年,“廣州市芳村區(qū)南方茶葉商會”成立,1999年“南方茶葉市場”開業(yè)。這一系列專業(yè)茶葉市場的成立和商業(yè)機構的到位與活動,標志著芳村茶葉市場的不斷壯大與發(fā)展。
作為南方茶葉商會的第一任會長,陳國昌對南方茶葉商會的功能做了詮釋:首先是服務茶商,向茶商傳達各類行業(yè)資訊、銷售訊息,幫助解決茶商之間的矛盾等;其次是配合政府各項政策的落實和推廣;最后是制定相關行業(yè)規(guī)范和標準,推動整個芳村茶葉市場向良性有序的方向發(fā)展。
“這時候政府也進行了很大力度的扶持,有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修繕道路,二是建立兩個公交總站在這里。”陳國昌告訴記者,兩個公交總站的建立具有里程碑式意義。一方面,便捷的交通能夠方便采購商與商戶來往,增加客源;另一方面,838路、91路等公交車都將終點站“南方茶葉市場”掛牌顯示,相當于免費為其進行宣傳推廣。
2000年9月24-26日,由陳國昌牽頭、廣州市政府主辦的第一屆茶博會順利舉行,來自日本、韓國、法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烏克蘭、美國、英國、泰國等十多個國家以及港澳臺茶界人士參加茶文化各項活動,參觀人數(shù)達10萬人次。芳村茶葉市場由此亮相于世界各國茶商及行業(yè)人士面前,知名度大大提高。
這時候,芳村的第二代茶商開始形成。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原來商鋪的業(yè)務員,如負責銷售、倉儲、運輸?shù)墓ぷ魅藛T,在學習了茶葉流通、積累了部分客源之后自己出來開店當老板;另一部分與茶相關的技術人員,如茶專業(yè)的畢業(yè)生、茶科所、茶葉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員等。
俊軒茶葉的老板羅智亮就是第二代茶商的代表。1988年,二十歲不到的羅智亮從老家惠州龍門縣來到廣州,在芳村一家茶工廠打工。“從最基礎的倉儲開始做起,慢慢接觸銷售,可以和客戶直接對話。”聰明肯干的他很快得到領導賞識,有了跟在領導身邊學習的機會,羅智亮一路做到經理的位置,同時自己也積累了不少客戶資源。
2006年,羅智亮所在的公差由于經營不善而倒閉。正想著如何另謀出路,有朋友告訴他:經驗足,手上資源也不少,何不自己開個店鋪當老板?
朋友一語驚醒夢中人,羅智亮馬上找了之前認識的同行進行商量,兩人一拍即合,在芳村找了間檔口開始賣茶。十多年過去,他的茶已經賣到了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展望未來:市場趨于專業(yè)化,成為芳村“名片”
“經過兩三代人的積累迭代,芳村茶葉市場的集聚功能與其專業(yè)市場的地位已經完全形成,整個市場的氛圍也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擬的。未來,芳村茶葉市場只會趨于專業(yè)化和規(guī)范化。”廣東省茶葉流通協(xié)會會長李勇剛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茶葉市場會有越來越多新趨勢出現(xiàn),但芳村茶葉市場卻仍舊是中國茶葉的“華爾街”。
記者了解到,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以及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茶行業(yè)也在發(fā)生變化。例如茶葉本身,消費者除了看中其原料、產地等,也希望用起來更加便利。羅智亮向記者展示了一款最近剛出的“科技普洱”,在制作工藝上,這款茶的茶餅被劃分成各個小方塊,“與其他茶餅相比,這個很容易就掰下來,也不容易弄散,比較方便。”此外,記者了解到,之所以叫“科技普洱”,是因為茶葉原料有著科學的配比,讓消費者知道用多少量才剛剛合適。羅智亮告訴記者,像這樣的新產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業(yè)趨勢,比較符合新生代消費者的需求。
而隨著電商的崛起,線上茶葉銷售增長迅速。但另一位茶商則表示,無論茶葉電商如何發(fā)展,芳村的實體店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現(xiàn)在的人喜歡體驗型消費,芳村這里的各家門店就是最好的體驗館,可以讓消費者感受到這里濃郁的茶文化氣息。”
雨林古茶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成立于2012年的雨林古茶坊,沿著西雙版納分散的古茶樹群落,投入巨資建設了100多間古茶坊。2013年產品上市,短短一年時間里,在全國30多個省市迅速發(fā)展了1300多個經銷商和專營店。盡管不是從芳村開始,但雨林古茶卻把芳村作為重點布局的區(qū)域,在廣州芳村南方茶業(yè)批發(fā)市場,三五步就能見到一個以賣“雨林古樹茶”為主的店鋪。
李勇剛也表示,芳村茶葉市場的“總部經濟”近年來已經成為趨勢,盡管很多從芳村發(fā)家的茶商已經把連鎖店開到了全國各地,但公司總部卻依然設在芳村,看中的就是這里悠久的茶歷史和茶文化。
近年來,芳村茶葉市場繁榮興旺,茶商紛紛開始“走出去”。然而,就如李會長所言,這里已經成為茶商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茶葉市場江湖論劍,還看芳村!”
注:來源/界面新聞,文/王靜娟